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 > 正文
今年入伏从哪一天开始(2022年三伏天长达40天,哪天入伏)
2022-09-08 13:27新闻
简介 2022年三伏天长达40天,哪天入伏?时间表来了,早看早知道! 马上就要芒种了,芒种一过就是夏至,紧接着最热的三伏天也就到了,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夏时节,天气会热得喘不来气。据...
2022年三伏天长达40天,哪天入伏?时间表来了,早看早知道!
马上就要芒种了,芒种一过就是夏至,紧接着最热的三伏天也就到了,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夏时节,天气会热得喘不来气。据说今年的三伏天很长,长达40天。那么今年的三伏天啥时候来呢?今天我们来聊一下这个话题,早看早知道!
老话说“热在三伏,冷在三九”,到底有多热,大家已经领教过了,很多人在这种天气都不想出门。
按古人的说法,夏至节气出现的第三个庚日就开始入伏了,农村老人也常说“夏至三庚数头伏”。所谓的“三伏”天,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其中,初伏为10天,末伏为10,但是,这个中伏时间可就不固定了,有可能是10天,也就可能是20天。所以,每年的三伏天数不固定,有可能是30天,也有可能是40天。
那是怎么算的呢?说这个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庚日?
我们知道古时候和我们现在记录日期的方式有点不太一样,主要是用“干支纪年法”来记录日期的。
古人把天和干联系在一起,叫天干,把地和支联系在一起,叫地支。其中有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它们组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干支纪年法。而“庚日”就是含有“庚字”的日子,庚就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中的第七个字,换句话说,每隔10天就会有一个“庚日”。
按老辈人“夏至三庚数头伏”来推算,今年的夏至日是6月21日,而夏至节气出现的第一个“庚日”是6月26日,以此类推,夏至节气第三个“庚日”是7月16日。
也就是说,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6日开始的,到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是末伏的开始。而今年立秋的交节时间是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为8月15日,也就是末伏的开始时间,再过10天,也就8月24日整个伏天就结束了。
按上面的推算方法,今年的伏天是加长版,共计40天。分别是初伏7月16日-7月25日,共10天;中伏7月26日-8月14日,共20天;末伏8月15日-8月24日,共10天。
现在我们已经大概知道三伏天是什么时候了,并且持续40天,要提前在一年当中最热的一段时间做好防暑准备。
不过对于农民来说,哪天入伏不重要,都得干活,更关心的是下半年是旱是涝。所以,古人在入伏的头一天也根据天气情况总结出来很多农谚。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看看老辈人留下的农谚还准不准了!
一、头伏有雨,伏伏有雨
古代是农耕社会,靠天吃饭,天气的好坏决定收成的好坏。古人认为入伏的时候如果下雨了,那么着接下来的二伏、三伏雨水将会比较多。
不过,农谚也是有地域性的,像老话有“入伏下雨伏里旱,立秋下雨吃好饭。”的说法,表达的意思完全相反,意思是说,如果入伏的时候下雨,那么整个三伏天都会少雨,出现干旱的情况,庄稼可能会减产。如果,立秋的时候下雨,预示年景不错,庄稼会有好的收成。
二、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
入伏通常是在每年的农历六月份,老话有“五月喜旱,六月喜雨”的说法。意思是说,农历六月份下雨是好事,有利于给作物补充水分,庄稼会有好的收成。在河北地区也有“五月旱,不算旱,六月连阴吃饱饭”的说法,意思是一样的。
三、三伏不热,秋不收
正常年份三伏天都是很热的,如果不热了对庄稼会有影响吗?我认为,古人留下的“三伏不热,秋不收”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明确一点,伏天热不热和下不下雨没关系,也不可能天天下雨。作物生长,不仅需要雨水,还需要光照和温度。作物积累一定的积温才能成熟,所以,三伏天天气越热,成熟得越快。当然,干旱了可不行,指的是该下雨的时候下雨,整个三伏天平均温度是高的,对秋天产量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写在最后:
今年三伏天是“加长版”的,历史上出现的次数并不少。据统计,1900-2020年,共出现“加长版”三伏天21次,还是非常常见的。
另外,三伏天太阳仍然直射北半球,地表吸收了大量的能量。据相关统计,入伏后雨水增多,地表湿度大,散发热量少,地表层吸热多,但是散热相对又少,这样就导致热量不断积累,一天比一天热。所以,我们在田间干活,尽量要避开高温时段,别中暑了。再有,高温天气是庄稼病虫害的高发时期,要提前做好预防。等到高温时段再打药,就容易发生药害,反而对作物生长不利了。
全文完,都看到这了,点个赞吧!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