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国皇帝列表(为何从汉至隋皇帝一般称为帝,唐宋为宗,明清直接称年号)
2022-09-08 23:28新闻
简介 这个涉及到皇帝的称号问题。 从夏商周开始。中国王朝对帝王的称呼一般有六种。 1、讳:即名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帝皇也不例外。如汉武帝的原名是刘彘,后改名叫刘彻。...
这个涉及到皇帝的称号问题。
从夏商周开始。中国王朝对帝王的称呼一般有六种。
1、讳:即名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帝皇也不例外。如汉武帝的原名是刘彘,后改名叫刘彻。
2、日名。也有说是在家中的排行。或者是祭祀方法+祭祀日期。这个一般都是在天干前面加一个字构成。比如盘庚,武丁,太乙等等。
为什么这么叫呢?
现在的学者,有的说是因为古人的太阳崇拜,所以将天干引入对帝王的称呼。当然,这个是死后用的。类似于后来的谥号。比如盘庚。庚就是一个天干。盘是用来区别同一个天干的帝王的。比如后面还有太庚等等。
商王武丁与妇好
也有的学者认为这是在家中的排行的。比如太甲,应该就是在家中的众多儿子中排行老大的。前面的那一个字,是用来区分在家中相同排行的人的。
还有学者认为,这是祭祀方法+祭祀时间的。比如盘庚。就有可能是在庚时,用盘子来祭祀。所以叫做盘庚。
当然,现在的学者还是比较赞同第一种说法的。
3、谥号
从周穆王开始,基本上每一个帝王都有谥号(秦始皇除外)。所谓的谥号,就是帝王死后后人给予的评价。比如汉武帝的“武”,汉灵帝的“灵”就是后人给刘彻,刘宏所起的谥号。
汉武帝
4、庙号
在唐朝之前,一般的君王死后,都会都会有自己的家庙进行祭祀。但是几代之后,就会毁去家庙,进入太庙一起祭祀。而如果对家族有特殊贡献的帝王,则会特别追上庙号,永远立庙祭祀。
5、年号
从汉武帝开始,每一个皇帝一般都会用年号来纪年。如玄武门之变发生在唐武德九年。“武德”就是唐高祖的年号。我们经常听到的康熙,雍正等等都是年号。
6、特殊称号
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帝王还有另外的一些特殊的称号。比如在秦朝,就有秦始皇,秦二世,在汉朝,有汉废帝,在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有前后废帝。这些都是特殊的称号。
秦始皇
那么,这么多的称号,我们怎么来统一对帝王的称呼呢?
首先,称呼帝王的名称,这个现在看起来是非常正常的,但是在古代却是对帝王的大不敬。是砍头的重罪。所以是绝对要避免的。而且不仅仅不能称呼帝王的名字,连作为帝王的姓名的那一个字,也是不允许平民百姓叫的。要用到这一个字,得用别的,这叫做“避讳”。比如在唐朝,大名鼎鼎的虎牢关就因为要避唐高祖的祖父李虎而被改称“武牢关”。三省六部当中的“民部”要避李世民的讳因而改成“户部”。比较特殊的,汉宣帝刘病己因为认为要百姓避讳“病己”太过麻烦而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刘询”了。所以,皇帝的名字一般是叫不得的。除非你是明朝的马皇后或者是皇帝的老爹。
朱元璋
其次,一般只有夏朝和商朝的帝王称呼日名。后世因为起日名太麻烦,在周朝就不用了。特殊的称号也不是所有皇帝都拥有的。
所以,对帝王的称呼,一般就只有谥号、庙号和年号了。
而人们对帝王的称呼,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诚如悟空问答所问,在汉至隋一般称为什么什么帝,也就是称呼帝王的谥号,唐至明初一般称为什么祖或者什么宗,用庙号,明中后期以后一般用年号,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是皇帝的好大喜功和人们追求简便造成的。是文明发展的结果。
首先,从汉朝到隋朝,一般都是用谥号。这是因为汉朝初年,恢复谥号和庙号。每一位皇帝死后都有自己的谥号。比如汉文帝汉景帝等等。称呼起来非常方便。而且这些谥号还包含着对皇帝的评价。
在汉朝,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拥有庙号的。汉朝严格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说法, 只有对汉朝有大功的帝皇才有自己的庙号。汉朝只有七位皇帝有庙号。分别是太祖刘邦,太宗刘恒,世宗刘彻,中宗刘询,东汉的世祖刘秀、显宗刘庄、肃宗刘炟。
汉朝一开始还没有年号。而且自有年号开始的一千多年间,帝王的年号更变比较频繁。汉武帝就用了多个年号。每当遇到大喜事或者天灾人祸的时候,就要改变年号。称呼起来不方便。
这样的状况,一直延续到隋朝。
到了唐朝的唐高宗时期,这样的状况发生了变化。李世民的谥号本来是“文皇帝”,庙号“太宗”。但是武则天向唐高宗建议,这样的谥号不足以表达李世民的伟大,应当加一些字。所以,唐太宗的谥号被加为“文武圣皇帝”,后来又被加为“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这样的称呼显然叫起来非常不方便。唐朝包括唐朝之后的一些帝皇,为了歌功颂德,往往给自己的祖宗上的谥号字数很多。比如唐宪宗的谥号是“昭文章武大圣至神孝皇帝”,宋仁宗的谥号是“ 体天法道极功全德神文圣武睿哲明孝皇帝”这样称呼起来非常不便。
武则天剧照
另外,从唐朝开始,皇帝的为何彰显自己的功德,每一位皇帝都有自己的庙号。而且庙号都是比较短小精悍的,比如唐太宗,唐哀宗,宋仁宗,宋孝宗等等。称呼起来非常方便。而且跟唐之前的谥号一样,能对皇帝有所评价。
而唐到明初,皇帝的年号虽然总体上不像以前一样更改频繁了,但也还是有所更改的。称呼起来不是特别的便利。比如唐高宗就有很多个年号。明英宗也有两个年号。
这样的状况,到了明朝时期有所改变。
首先,明清时期的皇帝的谥号更是空前绝后了。比如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是“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乾隆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这样的谥号,叫起来更麻烦了。
清圣祖康熙
而明清时期,除了明英宗因为两次即位,有两个年号“正统”和“天顺”之外,皇帝的年号都只有一个。生前可以用这个皇帝的年号多少年来称呼,死后用这个年号来称呼这个皇帝,非常方便。比如康熙十五年,康熙帝等等。比称呼皇帝的庙号要方便得多了。因为称呼庙号的话,皇帝死后还要改口,称呼这个皇帝的庙号,不太方便。
所以,对皇帝的称呼,要合乎礼仪,不能直接称皇帝的名讳,而汉至隋称呼皇帝的谥号,唐至明初称呼皇帝的庙号,明中后期到清朝称呼皇帝的年号,它的原因最为主要是——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