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医基础入门(中医自学如何快速入门)
2022-09-09 00:33新闻
简介 如何自学中医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看同样的一个问题同是脚脏的生理功能,运相化对临证的指导价值仍有区别。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都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
如何自学中医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对看同样的一个问题同是脚脏的生理功能,运相化对临证的指导价值仍有区别。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轻重,都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易生误解。
中医理论,非常崇尚“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理解和领悟都需要一个认识的基础,即对基本概念的把握。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可能笨拙的很,但实际上常是中医入门的捷径。多向前辈请教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p1.toutiaoimg.com/large/tos-cn-i-0022/0db5558f79a941c6b4239c820ae0bfe6" web_uri="tos-cn-i-0022/0db5558f79a941c6b4239c820ae0bfe6" img_width="300" img_height="203" fold="0" onerror="javascript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
5、最后,还需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大约是三年(当然还要学习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一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一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松或太紧,都可能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二、经典学著作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家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足《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所》,有一些同学认为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p1.toutiaoimg.com/large/tos-cn-i-0022/74f3530fff2345baa44ebd18526c6619" web_uri="tos-cn-i-0022/74f3530fff2345baa44ebd18526c6619" img_width="596" img_height="686" fold="0" onerror="javascript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现代化的环境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严重西化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间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无法相互理解了。所以,中医教材的价值首先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语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的,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其次,时代在发展,认识在提升,一味的祟古泥古,只能把自己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小的领域里,成为井底的青蛙。学习经典,初衷并非要恢复古中医的原貌,把自己完全还原成古人,不但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学习经典,是希望从古人深邃的思想中得到启发,从古人丰富的经验中撷取珍宝。
惟其如此,为今人所用,古人的思想才在今天真正活了下来,中医的灵魂也才终于不灭。讲了这么多经典的学习,又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当过老师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困难的多。难就难在,先是要老师自己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下来再表达出来给学生。那么对通过自学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所以,对于经典的学习注意几点建议
见习和实习。所谓见习,是在观察中体验诊疗实践的过程。对中医来说,主要指跟师侍诊。老师诊疗时行体验诊疗实践的过程。对中医来说,主要指跟师侍诊。老师诊疗时在旁悉心观察倾听,如何问诊,舌象怎样,如何施针,怎样开方。
隋唐以降,针道衰而方药兴,所以现代中医侍诊过程,主要形式演变成跟师抄方,抄方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医见习、侍诊的代名词,见习过程中,如果条件允许,也可以亲手诊脉。提到诊脉,这里尤其需要多说几句。在普通百姓和中医爱好者中,往往认为中医诊脉神奇玄妙,不可思议。实际上,脉诊确实存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成分。原因在于,脉诊需要的,几乎是纯粹的感觉。而感觉是无法通过书本学习或跟师学习直接获得的,感觉需要体验。比如一个简单的冷热感觉,无论读多少书,向多少位“专家“、老师请教,什么是冷,什么是热,都无助于对冷和热的真正认识,除非亲身体验。这个感觉的领域,不在头脑的范围之内,无法通过科学来界定,这是一个由心主宰的世界。用心体验得来的感觉,往往历久弥新。
对中医自学者而言,见习之难在于选择和找到一位可以信赖的老师实习之难则首先体现在风险控制。得遇师长是缘,得遇明师更是珍贵的善缘。外缘无常,却仍不离因果。多加留意,总会在身边发现可以为师长的前辈。以恭敬心,惜缘为念,取人之长,择善而从假以时日,必有所得。医之为业,关乎性命,敢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初学实习者,遇虎狼之药,危险之穴,谨须恪守轨范,暂收猎奇之心。一句话,医生这个行当,不是闹看玩的。无论自己还是家人朋友,临床探索必不可少,但关键时刻,探索的心必须让位给慈悲的心。
四、临证与读书相参阶段
经过了前面的读书学习,见习实习,初学者或许已经可以小试牛刀并且开始体会到病情好转,甚至治愈疾病的欣喜。接下来要面对的就是临床可能遇到的种种困境了一些急症,如高热、昏迷、呼吸困难,可能直接威胁生命些大病,如癌症、中风、心梗,心理负担太过沉重;一些难病,如癫痫、红斑狼疮、牛皮癣,太容易信心受挫。反之,慢性的、较轻的、常见的病症,如失眠,腹泻、便秘,慢性头疼、腰疼,普通感冒等,更适合初学上手练习。干万别小看这些病症,真要取得满意的效果,已经相当不易。明确了大致的范围,接下来就是真刀真枪的实战了。
对初学者来说,最常见的问题,如上文所讲,即疗效的不确定、不稳定。这例有效,那例无效;此时有效,彼时无效。扰如段誉手里的六脉神剑,似乎毫无规律可以把握。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有二尤其是那些用心书写的文字,能让人心动的经历。毕竟,将心比心,总比从脑到心,来的方便些,考究起来,这些临证经验类的书,又可大致分为两类一,内容较新;二,方便检索。相比《名医类案》时代的记载,现代医案无疑和今天的生活更贴近;而检索,则可以大幅提高获得知识的效率。举个例子,我现在遇到一个顽固的便秘案例,各种方法都试过,效果仍不满意怎么办?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经验类医书中,翻看前人治疗便秘的经验也可以直接上知网输入关键词“便秘经验”。在前人经验的海洋里,现在遇到的问题,很可能之前别人也遇到过。如此,那位医生头脑中闪过的一点灵光,就可能瞬间点亮我的思想,一个困扰许久的难题,或许就此解开。
除了上面介绍的临床经验类书,经典著作仍然是这一阶段必读的书目。所谓经典,经过千百年时间的磨砺,仍然可以焕发出容光足见其生命力之顽强。之所以常读常新,也正是蒙这股强悍的生命力所吗。临床遇到的问题,干差万别;要在千头万绪中坐怀不乱,离不开强大的定力。经典,就足这样一种力量,安定、浑厚。游移不定时,读到这一句,“补则实,泻则虚,痛国不随针减,病必衰去”:纷繁不清时“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思具”;思路不明时,“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脚”;因感不解时,“顺天之时,测气之偏,适人之情,体物之理”,心里是不是已经踏实、清晰了些?再听到一声声谅谅教诲,“头痛耳鸣,九不利,肠同之所生也”,“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病势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是不是心里已经充满了感激?更不用说仲景经方,在中医实践中,面对变幻莫测的病情,以不变应万变的妙法圆通。以上是根据个人经验,及教学实践,对中医爱好者、初学者,一步步进阶学习的过程,做的一点浅薄梳理,不经意间已成了六千字的长文。最后,做个简要的整理蒙学阶段,要在把握大体、入门不偏;经典学习阶段,须得平视古今,戒躁宁缓;临床探索阶段,注意耳聪心细,广目束胆;最后临证与读书相参阶段,最好善思详辨,勤问博览认证。
总之,学习和实践并重,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