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 > 正文
四川大学课程中心(四川大学物理专业怎样)
2022-09-12 01:12新闻
简介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是四川大学规模最大和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由原四川大学的物理系和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720所)、原成都科技大学的应用物理系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是四川大学规模最大和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由原四川大学的物理系和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720所)、原成都科技大学的应用物理系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以及原华西医科大学的华西基础医学物理教研室于2001年7月合并组建而成。其中,原四川大学物理系正式建立于1926年,已有近九十年历史。四川大学的物理学科不仅具有雄厚的教学、科研实力,还先后孕育、发展出了学校的无线电电子学、光电技术和材料科学等学科,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国家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其中包括4位院士。四川大学核科学学科和微电子学科创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是全国最早拥有这些学科的少数高校之一。2007年四川大学与成都市人民政府、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签订了“三方共建四川大学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的协议,由此组建了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2019年学院名称由原来的“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核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正式更名为“四川大学物理学院”。
学院现设有三个系(物理学系、核工程与核技术系、微电子学系)、两个教学中心(基础物理教学中心和基础物理实验教学中心);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所(原子核科学技术研究所和原子与分子物理研究所)。目前教职员工229名,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特聘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42人,教授(研究员)5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69人。学院现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3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 国家外专局高端外籍专家2人;国家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中组部青年千人2名;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4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9名。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近5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大专项基金及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数十项,年均各类进校科研经费近4000万元,是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磁约束核聚变能发展研究专项(ITER专项)、国家惯性约束聚变专项(ICF专项)、锦屏山深地科学实验室以及高能宇宙线探测器望远镜阵列预研计划(LHAASO)等国家计划的承担及参与单位。学院先后获得国家及部、省、市级科研奖励近30项, 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Science, Nature子刊、 PNAS, Phys. Rev.Lett., P hys. Rev.B., Appl. Phys. Lett及Opt Lett, Opt Express等发表高水平论文300余篇。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已经成为我国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科研与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之一。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拥有“原子与分子物理”、“核技术及应用”以及“凝聚态物理”三个国家重点学科; 拥有“辐射物理及技术”、“高能量密度物理及技术”两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以及“微电子技术”、“光学”、“原子分子工程与高压合成”三个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拥有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光学及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等博士后流动站. 2002年成立了理论物理中心,并于2010年起连续每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理论物理专项资助; 2012年与英国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共建了“中英联合材料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自2011年起物理学进入国际ESI排名全球前1%。1999年学院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一批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2007年成为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9年成为首批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实施单位。承担了四川大学理、工、医科每年8000余名学生的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两大公共基础课教学工作。出版了多部国家规划教材,光学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四川大学物理学院承办有《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和《光散射学报》两种全国核心期刊,与国内外许多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是四川省物理学会和成都市物理学会的挂靠单位,也是全国中学生奥林匹克物理竞赛四川赛区的承办单位。
学院坚持“以思想政治工作和党的建设作保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科学研究为动力,师资队伍建设为根本,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为目标”的建院方针;坚持“以人为本、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发扬“严谨、勤奋、求是、创新”的校风学风,力争建设成为具有中国特色、川大风格、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