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暑吃什么食物养生(大暑到了,大暑有什么说法?有哪些养生方法)
2022-09-15 02:49新闻
简介 大暑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热的时间,高温酷热易中暑热,伤暑寒;心火旺盛易情绪中暑。要从清热解暑防暑热,温阳散寒祛寒湿,平心静气防情绪中暑,祛湿等相应的养生原则方面帮助我...
大暑是一年中温度最高热的时间,高温酷热易中暑热,伤暑寒;心火旺盛易情绪中暑。要从清热解暑防暑热,温阳散寒祛寒湿,平心静气防情绪中暑,祛湿等相应的养生原则方面帮助我们安全“度暑”。
1、振奋心阳
大暑时节,自然界烈日炎炎,阳气旺盛,人与自然顺应,机体处于“阳盛于外而虚于内”的状态,腠理开泄,汗液增多,加上暑热之气逼人,易导致人体阳气宣发太过而阳气内乏,极易生“三暑”。《素问‧藏气法时论》记载“古人行以法四时五行而治”人体脏腑功能活动与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节律统一,所以,五脏治疗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因此,要抓住大暑的有利时机,温补阳气,使人体阳气旺盛以抵御邪气侵袭,将“三暑”制止于未发之时。夏应心,应以振奋心阳为主。
中医认为,“温补莫过于灸法,能壮人阳气,益人真阴”艾灸是温补阳气最佳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艾灸以下四个穴位以振奋阳气。
巨阙穴:位于肚脐与剑胸联合上,肚脐上6寸。在任脉上,心经募穴,募穴是脏腑精气输注于腹部的穴位,也是募集心经气血的地方,它可以将来自胸腹部的物质全部输送到心经上,具有调理心经,振奋心阳,通心经以活络的作用,对于胸痛,心烦,记忆力减退等有明显效果。
关元穴:位于肚脐下3寸。在任脉上,属于小肠经募穴,是小肠精气汇集之穴,因心与小肠相表里,关元穴又被称为“第二心脏”,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常用于心脏病的急救,也是中医治疗心脏系统疾病的首选大穴。艾灸关元穴还具有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易损,强壮一身阳气的作用,为“男子藏精,女子蓄血”之处,古今都可作为保健的要穴。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从腕横纹向上移动2寸,触摸到两个比较明显的肌腱之间。在心包经上,所谓“心胸内关谋”,心脏和胸部的疾病都可以用内关穴来调理,具有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的作用,也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于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都具有较好的疗效,是心律不齐患者的首选大穴。
公孙穴:位于足部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方的赤白肉际处。为脾经的络穴,是八脉交会穴,通冲脉。通过艾灸公孙穴起到健脾生血,益气活血,调节五脏的作用,使原本气血不足的的心脏气血充足,心血得养,心神安宁。
每天对这四个穴位艾灸15~20分钟,以皮肤潮红为度,可以起到较好的振奋心阳,宁心安神,补益心血的作用。
在这个闷热的节气当中,我们还可以看见很多中、老年人、缺乏锻炼的人、慢性病史的人特别的难受,不能正常的出汗,自身的代谢也就主动或被动性减缓。对于此类人群,我们建议在这样的气候中,做一些调动心肺功能,振奋心阳的有氧运动如摆臂大步走。动作要领:走路的时候,尽量把双臂前后摆动起来,前手摆臂伸展尽量高过头顶,后手摆臂要随势后摆伸直,行走的时候,尽量迈大步,行走快慢尽量因人而异,最好走到气微喘,心跳在100次左右。此动作虽小,但每天傍晚在公园坚持运动30分钟,可以取得颇大疗效。走路时双臂大幅度的前后摆动,心跳容易加快,可以对心脏产生较好的锻炼效果,提高心脏活力。而且走的时候上肢大幅度摆臂,腿在大步快速迈进,这样上下相随,全身肌肉骨骼都运动起来,因此可以达到较好的舒经活血,消脂减重的目的。
2. 健脾助运化
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帮助肠胃消化水谷,吸收精华,输送到心肺及全身,上供心血的再生。脾统血,脾具有统摄血液,使血液在脉道中正常运行而不会外溢,使肌肉丰满,四肢强健。在大暑节气,长江中下游地区易突发雷阵雨,空气中湿气较重,脾喜躁恶湿,脾虚易惹湿,湿亦容易伤脾,导致脾运化水谷失职,从而出现食欲不振,困倦乏力,腹胀便溏等症状。所以大暑节气也要强调脾阳的作用,在这样的节气中既要清热祛湿,又要增强脾运化代谢祛湿的能力。其实简单的说,这个能力是身体的综合能力。除了消化、吸收、在饮食营养代谢等角度的能力之外,还有身体每天在运动、在生活过程当中、包括身体在代谢中激素的分泌,导致身体内分泌出现的变化。糖脂代谢后的产物等一系列环节都归脾管理。所以脾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长夏对应五行中的土,五脏之中的脾也对应五行中的土,长夏是调理脾胃的好时机。
中医认为,脾主四肢,多做肢体运动可健运脾胃,去湿气,任何“有点喘,留点汗”的的运动,都有助于将湿气发散出来,有助于气血循环,加强机体的代谢能力,下面教大家一个既可以助脾运化,也可以提高身体的心肺功能的健脾和胃功,具体操作步骤如下:取站立姿势,两脚与肩同宽,人体上的肩井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肩峰端的中点,想象着肩井对准脚心,同时用意念想着两手合谷穴,向左转腰,右手合谷对着左边章门穴,左手合谷对着左京门,转正,稍停,再向右转腰,左手合谷对着右章门穴,右手合谷对着右京门,这样反复做,不拘于时,不拘于次数,根据每人体质强弱,可多可少,微微出汗既可,忌大汗。合谷具有调气和血的作用,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章门穴在肝经上,为脾募穴,有理气疏肝,和胃止痛,健运后天之本的作用,位于腹侧,腋中线第十一肋骨端稍下处,屈肘合腋时,当肘尖尽处。京门穴为肾募穴,肾为先天之本,故刺激京门可起到补肾益阴,强壮先天之本的作用,在侧腰部,章门穴后1.8寸,当第十二肋骨游离端的下方。带脉绕腰一圈,约束诸经,转腰可起到疏通带脉,调节全身脏腑的作用。其次,肠道位于肚脐周围,转腰可刺激肠道,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起到升清降浊,消积通便的作用,让停滞于腰腹部的水湿,痰湿,膏脂渐消,有助于控制肥胖,湿去脾健。再者,转腰过程中,肠道是有规律性运动,这样刺激可以让腹部的交感神经兴奋,盆腔内脏器运动幅度加强,提高代谢,并不断改变腹压,加强脾胃功能。
如果运动量不够,或运动后还是填补不了脾自身缺失的能力,我们可以选择三伏灸。
从上期学习小暑节气中我们都明白三伏灸是以“冬病夏治”为原理,在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期,将中药敷贴在特定穴位上,给人体以温热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来调节脏腑功能,温补人体阳气以治疗秋冬发作的疾病,对于胃肠道疾病如胃肠功能低下、慢性胃肠炎、腹胀便溏等都具有较好疗效。大暑节气,对于脾虚失运的患者我们可以选择脾俞,胃俞,三焦俞,阴陵泉,进行贴敷。
脾俞:位于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脾的背俞穴,以健脾为主;
胃俞:位于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胃的背俞穴,以和胃助消化为主
三焦俞:位于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为三焦的背俞穴,以通调水道,去湿以助健脾为主;
以上三个穴位合用,既可以健脾和胃以治其本,又可以通调水道去湿以治其标。贴敷穴位并不仅仅是刺激某个穴位,而是以点带面,通过热传导,刺激局部范围,上述的三个穴位的位置接近肠道体表投影的位置,同时艾灸还可以促进盆腔内脏腑的功能,提高胃肠的蠕动情况。
阴陵泉:位于胫骨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阴,水也,陵,土丘也,泉,水聚集之处也,顾名思义,此穴为脾经经水的汇合之处,具有排渗水湿的功能,阴陵泉的深部为小腿的动、静动脉循经处,穴位贴敷可加速血液循环,从而促进代谢,排除水湿。除了在三伏天对阴陵泉进行三伏灸外,还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单独应用火艾灸,借助艾火的纯阳热力与药力给人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可以健脾祛湿,调节脏腑的阴阳平衡。具体操作为:采用艾条悬灸,距离阴陵泉穴垂直两厘米,每次30分钟左右,以患者穴位局部有舒适的温热感为宜。
3. 去湿
当你去益了心、健了脾之后,我们要做什么呢?祛湿。就像我们开中药、做针灸治疗,每个阶段治疗目的不同。当我们发挥了治疗作用,达到了治疗目的之后,我们才可以做另外的事情。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目的,在早期初夏时是益心;夏中是健脾;现在到了夏末紧接着秋初之时,我们要做的是除湿。
长夏时节,自然界中湿气比较重浊的时节,在此时我们的食物当中可适当的加一些除湿的东西,比如大家熟知的薏米、赤小豆,白扁豆。但是这往往在服用初期效果明显,后期就不明显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早期没有很好的益心、健脾阳,因此作用不太明显。现在到了利湿的时间,如果前面您已经做了益心健脾的准备,那么现在就可以做利湿的工作了,像赤小豆、薏米熬粥就适合了。
在穴位上也是如此,之前有介绍益心的艾灸穴位、贴敷穴位,也有介绍健脾的动作、锻炼的方法,现在要做的是祛湿。湿邪要向下清利,很难从上面透发出来,就要想办法让湿从大便小便排出。
以前有介绍腹部中段、侧腹肌、腰肌的锻炼方法,在这里介绍下腹部的锻炼方法,加速盆腔的血液循环、促进腹压、促进神经兴奋,让代谢向下排出的功能健运起来。怎么做呢?其实有个简便的方法,坐着就可以完成。现在让我们一起边学习,边练习祛湿兼调节盆腔的方法。
具体方法:取坐位时吸气,随吸气挺胸,气吸到胸部,腹部做收腹动作。憋着气收着腹,此时胸部压力增加,造成横隔以下腹部压力增加;在腹部内收的情况下,腹部往里的压力增加,整个腹压都会加强;吸气收腹,憋住了气,在这样的情况下做会阴的收缩,即提肛,此动作要有节律,1提2放3提4放……..做十次后放松呼气(即提、放各五次)。然后再吸气憋住如上法,如此反复。
这个动作看似很简单,但是效果非常好,为什么呢?因为在让腹压增加的情况下,通过肛周的括约肌和盆骶肌的收缩作用,可人为的让腹压波动。在底部肌肉有节律的收缩过程中,盆腔底部的神经可以得到刺激,于是膀胱、直肠的功能得到兴奋。
便秘、排便无力的患者,下腹寒凉、腹型肥胖(赘肉多,鸭梨样苹果)的患者,只要坚持做这个动作,就能改善上述状况,还可起到减肥的作用,体重均匀下降、排便通畅,腹部寒凉的状况也会适当减轻。这种锻炼不依赖于什么场地,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养成习惯锻炼可让机体功能不断的旺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