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 > 正文
汉武帝的功与过(为什么汉武帝时军队那么厉害)
2022-09-18 13:53新闻
简介 导入语: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稳定强大的柱石。军力强大,则国家稳定,国力强盛。军力弱小,则外敌入侵,民不聊生。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能征惯战的民族。5000多年的争战史,使得...
导入语: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稳定强大的柱石。军力强大,则国家稳定,国力强盛。军力弱小,则外敌入侵,民不聊生。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能征惯战的民族。5000多年的争战史,使得我们伟大的军队,坚强、勇敢。我们曾经创造了十万人斩首24万的记录,两万人大败42万大军的记录,也创造了以落后的装备单挑17个国家,并保持完胜的记录。当然,我们也曾经屈辱的创造了100万大军被两万八国联军打得屁滚尿流的记录。
当然,在中国历史上,军事力量最为强悍的,除了强秦之外,就属汉唐了。特别是强大的汉军,是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存在。
强大的汉军
汉军的强悍是有目共睹的。下面我们以汉朝国力最为强大的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的汉军为例子,来看一下,汉军有多么恐怖。
1、北伐匈奴
从白登之围开始,强大的匈奴骑兵一直是汉朝的达克摩斯之剑。经常南下抢掠,甚至威胁长安。
从汉武帝元光二年(前133年)马邑之围开始,汉朝开始对匈奴发动全面反击。经过河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李广利北伐匈奴,汉援乌孙等战役,到了公元前71年,汉军连续对匈奴作战52年,把一个雄踞北方蒙古高原的强大的匈奴,打得丢盔弃甲,连续丢失河套、河西、西域之地,并且内部分裂,不得不求助于强大的汉朝。
最终,东汉时期,北匈奴在汉军打击之下,被迫西迁。
2、西征西域
张骞通西域之后,汉军也跟随者张骞的脚步,来到西域。西域跟长安相距万里。但这丝毫不影响汉军的行动,汉军一战楼兰二战大宛三战车师四战康居,楼兰王被擒,大宛王被杀,车师被迁走,康居的匈奴单于郅支被杀。
汉匈在西域征战多年,最终,匈奴被赶出西域。
汉军的威名,震动整个西域。公元前60年,汉朝在西域设立都护。西域,从此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部分。
3、东征朝鲜
在汉军与匈奴征战不休之时,因为朝鲜经常袭击汉朝的边境,不听汉朝的号令,汉军还曾经大规模征伐朝鲜。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命令楼船将军杨仆、左将军荀彘率领5万大军攻打朝鲜。在汉朝大军的攻击之下,卫满朝鲜灭亡。汉朝在朝鲜北部设立四个郡,进行直接管辖。
4、南征南越和闽越
在汉朝的南方,南越和闽越是两个割据一方的大国。虽然大部分时间,这两个国家都表面上承认臣属汉朝。但是,它们也多次沆瀣一气,明里暗里与汉朝为敌。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发兵十万,兵分五路进攻南越。经过近一年的战争,汉朝彻底平定了南越,在南越故地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并且又占领了海南岛,设置儋耳、珠崖两郡进行管辖。
在进攻南越之时,东越王对汉朝阳奉阴违。于是,占领南越之后,汉朝大军陈兵闽越边境,一举攻占了闽越国。中国的东南沿海(台湾除外)全都纳入汉朝的管辖范围。
5、征服西南夷
西南地区,一直是少数民族众多,小国林立之地。夜郎、滇国、邛都、兰且等先后在西南建国,称霸一时。
汉朝在征服南越之时,命令西南夷出兵协助。跟闽越一样,西南夷也是阳奉阴违。兰且还杀了汉朝的使者。汉朝大军于是迅速灭了兰且、邛都,威逼夜郎,滇国。夜郎、滇国皆入朝,汉朝分别封他们为夜郎王、滇王。
强大的汉军
汉成帝时期,夜郎终究为汉军所灭。
在汉武帝到汉宣帝的时代,强大的汉军是一个恐怖的存在,它打败天下无敌手,几乎将周围的国家揍了个遍,而且灭国无数,将汉朝的领土整整扩大了一倍。
汉武帝时代的汉军为什么这么厉害
汉军为什么如此强悍呢?归纳起来,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一、装备精良
乞丐要行乞,也要带个碗。军队要行军打仗,当然少不了要带装备。在这方面,汉军的装备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我们可以看看汉军当时有什么装备。
1、马匹
在中国的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精兵的代名词。尤其是汉代,主要敌人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
为了对付匈奴,汉朝的几代皇帝极为重视马匹的发展。在汉高祖时期,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中,就有养马的法律。吕后时期,禁止母马外流。汉文帝时期,积极鼓励民间养马。以免役的方式刺激民间养马。汉景帝时期,又扩大边境牧马的规模。并且汉朝形成一套完善的养马管理体系。称为“马政”,汉朝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养马厩的令、丞或长、丞。汉景帝此外,中央的一些部门如廷尉,也辖有一定数量的牧场。诸侯国也设“仆”官,下领“厩长”及“厩丞”,负责马政。
顺便说一下,为了改善中原马匹质量,汉朝还不惜远征西域,大败大宛。寻求“汗血宝马”。
所以,在汉朝初年,马匹数量迅速增加。由刘邦建立汉朝时找不到四匹同样毛色的马来拉车的情况发展到汉武帝时期的仅仅军马就有四十万匹的规模。
2、汉剑与环首刀
汉剑是汉代军队的制式装备。它不同于青铜器的巅峰之作——秦剑,它的主要原材料是铁,这不仅仅使得汉剑能够大量生产,而且质量更胜于青铜剑。汉剑跟盾牌配合使用,大大加强汉军步兵的战斗力。
在与匈奴骑兵的作战中,汉军发现,长剑的威力远远小于长刀。所以,“环首刀”破空而出。环首刀也称“汉刀”,是汉军后期的制式装备,逐渐取代汉剑。环首刀的出现,提高了汉军骑兵的作战效益。
环首刀
3、汉弩
努,在中国古代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了。经过后代的不断改良,到了汉代,已经发展出了能够用双臂拉开的擘张弩,和用脚踏的蹶张弩两种。
而且不同于秦代和先秦时代的青铜弩机,汉代已经发明了青铜钢铁合金的弩机。
弩,因而成了步兵对抗骑兵的有力武器。
除了这些,汉军的制式装备还有冷兵器时代必不可少的武器——弓箭。除此之外,汉军还拥有戈、长矛、铠甲等常规装备。
汉朝的军用物资,由国家统一供给。汉朝设考工令负责兵器的制作,设武库令负责兵器的贮备、管理。汉朝的郡国也设有工官、铁官,负责制作器械,并将它们输入京师。
二、完善的后勤供给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军队后勤供给,最为主要的就是粮食供给。
汉朝在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时期,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这使得汉朝国力蒸蒸日上。国库充盈。官仓里面堆满粮食,有些甚至因为多年没有吃而腐败了。
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乘牝者摈而不得会聚。——《汉书.食货志》
在汉文帝,汉景帝时代,汉朝每年都将大量的粟输入边境,为将来的反击匈奴做准备。汉武帝时代,还在边境实行屯田政策,也一定程度上解决边境士兵的后勤问题。
每到行军打战之时,汉军骑兵甚至可以一人带两三匹马,用于更换或者驮带装备和粮食。
汉军骑兵
当然,行军打仗之时,仅仅靠着自己带的粮食很明显不能解决问题。因此,在汉军骑兵的身后,是一支庞大的“后勤大军”。
大家牛车,小家担负,输租襁属不绝。——《汉书》
更为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汉朝尽然初步建立军队医疗体系。
《汉书·灌夫传》记载:“(灌)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
据记载,晁错就曾经建议,在招募边境移民时,招募一些医生前往边境。
置器物焉,民至有所居,作有所用,此民所以轻去故乡而劝之新邑也。为置医巫,以救疾病。——《汉书.晁错传》
三、优秀的将领
“兵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将领,是一支军队的核心。将领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支军队的胜败。
西汉,特别是汉武帝时代,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时代。
宝刀未老的李广,“关内侯”李敢,投降匈奴的李灵,李家祖孙三代,边疆屡立战功,威震敌胆。
长平侯卫青,多次帅军大败匈奴。龙城之战,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河套之战,夺取河套地区。解除匈奴对汉朝长安的直接威胁。元朔五年、六年两次大败匈奴。漠北之战,击溃匈奴漠南主力。
横空出世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初次随卫青出征,即斩获敌人包括相国、单于的祖父辈籍若侯产(籍若侯乃封号,名产)等高级官员,并且俘虏了单于的叔父罗姑比,功冠全军,以一千六百户受封冠军侯。河西之战中,霍去病长途奔袭,占领匈奴的河西之地。漠北大战时,霍去病击溃匈奴左贤王部,俘虏敌人不计其数,并在匈奴祭天圣地狼居胥山举行祭天典礼。
霍去病
此外,汉武帝时期,汉朝还拥有像“浞野侯”赵破奴,赵充国等等大量的名将。
四、积极进取的帝王
说到汉朝,不得不提到汉朝的帝王。大汉初期到中期的帝王,几乎个个雄才大略,雄心勃勃。特别是汉武帝。
汉武帝是汉朝所有皇帝中最有作为的一位皇帝。他北伐匈奴,东征朝鲜,南平闽越与南越,西征西域。东西南北几乎打了个遍。
特别是北伐匈奴,一举洗刷了刘邦当年被围白登山的耻辱,完成了汉朝多代皇帝想完成而没有完成的事情。
正是有这样英明的皇帝,汉军才有如此多的出彩的机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皇帝,骑奴出身的卫青,才有机会建功立业,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皇帝,才能顶起中华民族的脊梁。
也是因为没有这样的皇帝,南宋纵然有岳飞。韩世忠、宗泽等名将,也只能屈辱的与金签订《绍兴协议》。
五、血性和功业心极强的汉人
论血性和功业心,中国历史上,秦人是第一位的。而第二位,则是当仁不让的是汉朝人。
正是因为血性,苏武才北海牧羊十九年而不投降。
正是因为功业心,终军才敢于请缨南越:“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正是因为功业心,张骞才敢于经历千辛万苦,前往西域“凿空”。
正是因为功业心,陈汤才敢于发兵击杀匈奴单于,发出了“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
汉人,为什么那么雄心勃勃,想要建功立业呢?原因跟秦人一样——十二级军功爵制。只要作战勇敢,敢于为国家做出贡献,就能够封侯赐爵,就能够名垂青史,谁不想?谁的心中没有封侯的雄心和渴望?
结束语:血性的军人,精良的装备,完善的后勤,优秀的将领,雄心勃勃的帝王,造就一支强大的汉军,也使得汉军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图片原作者
参考资料:《汉书》
《资治通鉴》
《汉旧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