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国印度边境冲突(印度近期同时与中国,巴基斯坦,尼泊尔发生冲突,没考虑后果吗)
2022-09-18 21:23新闻
简介 俗话说“谋而后动”,莫迪不可能不考虑后果。首先,莫迪研判的结果是: 不可能“打大仗”。那样的话,莫迪就会无所顾忌了!至于原因,当然是因为印度有了核武器后的“膨胀”。...
俗话说“谋而后动”,莫迪不可能不考虑后果。首先,莫迪研判的结果是:不可能“打大仗”。那样的话,莫迪就会无所顾忌了!至于原因,当然是因为印度有了核武器后的“膨胀”。其次,小规模冲突有利于调动印度民众的情绪,有利于转移内部矛盾和印度民众的视线,自然有利于莫迪的执政。再者,这三个国家都与印度有历史渊源及领土争议,具备了操作的基础。
印度与这三个国家的边境摩擦由来已久,但像这次这样“集中爆发”的现象却是“少之又少”。所以,令人纳闷。6月13日,印度军队与尼泊尔军队在双方有争议的卡拉帕尼等地区发生了严重的“肢体冲突”,并伴随着枪声。6月15晚,印度边防部队无视双方达成的缓和局势的协议,在加勒万河谷越境偷袭,引发大规模的“肢体接触”。6月16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冲突再起,并互相开炮。也就是说,印度人“四天打了三仗”。
从“四天三战”来看,印度似乎很“牛”。但是,从战果来看,“莫迪老仙,法力无边”不灵了!在与尼泊尔的冲突中,一死多伤,还被尼泊尔军人开枪下了“一大跳”。在与巴基斯坦的炮火互击中,印度方面“一死两伤”。在加勒万河谷的“肉搏”中,更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多人伤亡。既然总是“吃亏”,那么,莫迪为什么还要挑起事端自取其辱呢?首先,我们从印度的自身说起。
从历史来说,印度也个多灾多难的国家。印度是个世界文明古国,但它却在相当长的时期成为了别人的殖民地。从而导致了文明的衰退和社会发展的停滞不前。错过了工业革命,错过了成为现代国家的机会。再加之人口众多,基础薄弱等先天条件不佳,导致独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在贫困中挣扎。
种族歧视是印度的一个根深蒂固问题,尽管在法律上早已废除了,但在现实社会中,等级制度仍然存在于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严重束缚了生产力解放,阻碍了人们创造力的激发。再加上人口多,底子薄,使印度的经济发展一直不能尽如人意。直到2003年后,印度才迈上了正常的发展轨道。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释放,自2003年后,印度迎来了一拨经济高速发展期。特别是莫迪将他在古吉拉特邦的“重视贸易,重视引资,重视软环境建设”的经验移植到国家治理层面后,印度更是加快了与国际社会融合的进程,到1999年底时,印度的GDP已经成功的超越了法英两国,成为了世界第五大经济体。
茶童出身的莫迪很有野心。当然,也不缺乏“智慧”。可是,当一个人野心太大时,难免就会失了“心智”,会做出一些荒唐之举。莫迪的野心就是要将印度打造成美国那样的超级大国。可是,如果想实现这个“目标”,那就必须确保自己能够长期担任印度的领导人。所以,经济指标和民意便成为了莫迪追求的两大目标。可是,由于受到世界经济普遍下滑的影响,印度去年的GDP增长率只有5.8%,远远低于近二十年来的7%这个平均值,令莫迪在国内很没有面子。然而,随着2020年的到来。莫迪却又受到了更大的打击。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瘟疫席卷了整个世界。印度自然也是没能置身事外。在经历一段相对平和期后,终于还是爆发了!截止6月18日15时,印度的新冠确诊病例已经达到367264例,死亡12262例。这还是在核酸检测极不充分下的数字。可以想象,如果大面积检测的话,也许数字更惊人。可是,即便如此,也给印度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毕竟,印度的实力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尽管美国的新冠状肺炎确诊病例已经突破200万例,死亡病例也早已超过10万例。但是,美国毕竟家大业大,医疗资源也非常丰富,所以,美国还能撑得住。然而,印度显然就“难以招架”了。
对于印度来说,最可怕的不仅仅是疫情带来的巨大经济损失,还有庞大的失业队伍。由于种姓制度的历史痼疾,导致印度的两极分化极其严重。所以,印度的贫民窟众多,一旦经济滑坡和失业加剧,不仅会有众多人“饿肚子”,更有社会矛盾的撕裂及民族矛盾的激化。印度本来就是个多宗教国家,民族间的冲突时有爆发。所以,如果疫情再继续蔓延的话,很可能会引爆内乱。所以,为了转移这些国内矛盾,也为了转移印度民众的视线。莫迪想到了“应该”在对外关系中做点多么。正因为此,印度与周边邻居的摩擦突然增多和集中爆发了!
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矛盾和边境冲突源于印巴分治时英国留下的“祸患”。1947年6月,在英国撤出印度大陆前,其英印度的最后一任总督蒙巴顿制定了一个分治方案,将印度分成了两个“自治领”,然而,蒙巴顿方案中却并没有将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问题确定。这也直接导致了三次印巴战争的爆发,及无数次的边境冲突。直到现在,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仍然经常爆发武装冲突。本月16日,印度借口两名外交官的失踪,在克什米尔又一次挑起了双方的武装冲突。
英国在1814年侵占了尼泊尔,并强行将尼泊尔的卡拉帕尼,里普列克及林比亚杜拉这三个地方划归了印度。2008年,沙阿王朝在尼泊尔的统治彻底结束,尼共(毛主义及联合)等左翼政党执政后,尼泊尔与印度也就有了疏远的趋势。因为担心尼泊尔政府会声索领土主权,所以,莫迪拟定了“木已成舟”的策略,在其实际控制的卡拉帕内,里普列克,林比亚杜拉这三个地区“大兴土木”,建造了公路等基础设施,意在事实“蚕食”尼泊尔,将这片土地“合法化”。这显然激怒了尼泊尔政府和人民。于是,尼泊尔议会在5月13日通过了尼泊尔“新地图”。等于是在法理上收回了这355平方公里的领土。在南亚地区称王称霸惯了的印度也采取了实际行动,向这三个争议地区派出了军队。而尼泊尔显然不能任由印度这样的“霸道”行为得逞。于是也向该地区派出了军队。6月13日,“冲突”爆发了。
拉达克地区的领土争端问题也是英国制造的,一道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将本属于北方邻国的合法领土居然划归了印度。而印度呢?明知不是自己的领土,却还偏偏要“强占”。所以,边境地区的摩擦也就产生了,甚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还爆发过战争。可是,印度却不接受历史教训,每逢国际局势有变化,或者印度国内的矛盾需要转移,需要调动印度国内的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时候,印度总会在这些争议地区制造摩擦。所以,在印度国内疫情失控,国际局势出现变化的当下,莫迪又开始“兴风作浪”,并制造了加勒万河谷的“越境偷袭”事件。不过,由于军队素质低下,结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从结果来看,很显然,在这三场冲突和对峙中,印度均没有“占到便宜”。可是,即便如此,印度却仍然没有悔意,仍然不断的在边境地区制造“事端”。因此,有网友问:难道莫迪就没有考虑后果?其实,以莫迪的“脑袋瓜子”,显然不可能不考虑后果。但是,由于国内矛盾的转移需要,以及莫迪认为目前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印度,再加之印度也有了核武器,他断定“摩擦”不会升级为大规模战争,所以,也就似乎无所顾忌了。不过,莫迪的“投机取巧”也有可能会害了印度。因为,如果印度屡屡突破底线,特别是忽视邻国维护领土主权决心的话,印度难免会有“自食其果”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