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 > 正文

地区发展模式(你觉得未来10年安徽各城市的发展前景如何)

2022-09-06 07:59新闻

简介 总体来看,合肥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除深圳之外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安徽自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来也开启了高速发展态势,的确堪称“黑马”。 分开来看: 首先,作为省会,合肥...

总体来看,合肥无疑是改革开放以来除深圳之外发展最成功的城市,安徽自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来也开启了高速发展态势,的确堪称“黑马”。

分开来看:

首先,作为省会,合肥的省内首位度在全国来看并不突出,相较于中部地区的长沙、武汉都存在差距,但这种过于注重区域核心城市发展、忽视区域协调的发展模式尚且存在争议,但这的确是促进核心城市快速发展的捷径。合肥作为当前安徽唯一新一线城市,其区域影响力得到大幅提升,但是不难发现,国家宏观政策方面合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科技领域,但真正服务民生的经济领域并未得到国家层面亲睐。虽然《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明确赋予合肥与宁杭同级别定位,但实际上宁杭与合肥的发展层级、城市重要性分层明显。可以说,合肥未来10-15年将是其快速发展阶段,这一进程突出体现在市区常住人口激增、地方高等院校大规模扩招、GDP的快速增长、城镇化率迅速提高等方面,稳步处在全国省会城市前十名基本无虞。其实合肥当前的发展重点应当致力于其“工业立市”的发展愿景,在不断生成领先科技的基础上谋求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注重民营经济的发展,注重打造区域知名领先品牌。我们都能够想到,这种接近10%的年均GDP增速是很难长期维续的,所以当内生发展动力不足的时候应当及时转变发展思路,利用现有产业基础、生产资源等推进当地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长期回报周期项目、以达到当下中等发达国家(如德国)经济发展水平为目标即可,因为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是投资回报周期很长的经济行为,但是其能够为当地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物流交通体系、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开放性市场腹地,这是进入发达水平后想要继续发展的主要内生动力。

其次,滁州,历来被讥讽为南京跟班,很多人声讨其在政策、地缘等方面过度倾向于南京,对合肥、安徽的认同度不高。这的确是普遍存在且无需刻意遮掩回避的事实,但是这种社会群体情感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滁州自建制以来始终作为南京江北门户,无论是在文化还是语言上均更接近南京地区,作为明朝京畿地区,保存有太仆寺等一批中央官府,这是既存事实,也是历史延续。所以,虽然作为安徽的省辖市,但这并不意味着滁州必须要亲近合肥。其次,悉数滁州2009-2019年10年间发展,我们可以发现滁州稳居安徽省GDP年均增速榜首(年均增速超过40%),这其中主要的经济动力毫无疑问是来自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这其中南京对滁州产业升级和承接转移起到中流作用,而省会合肥几乎毫无存在感。

经济上,滁州的高速发展应当可以持续一定时间,原因有:1.长三角一体化刚刚提出,各类制度尚不完善,其发展潜力、发展空间较大,滁州借力机会较多;2.南京江北新区得到国家级支持,滁州短期内会极大受到其辐射,包括新南京北站的建设、北沿江高铁滁州并站(得到国铁集团支持且是滁州是北沿江和京沪高铁唯一交汇点)、远期南京-滁州-蚌埠城际铁路等均有助于滁州建设区域交通小型枢纽,交通便捷性和通达度将得到极大改善,这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基础得到优化;3.庐、宁、杭作为长三角三大中心城市,彼此之间存在明显竞争性且合肥竞争优势并不突出,所以从利益角度来看,滁州亲近南京是历史必然;

认同度上,首先合肥关注自身发展,暂时无暇顾及省内其他区域协同发展,所以对于滁州等地市暂时不能有所倾斜,但这并不意味着滁州就必须等待合肥发展之后再发展;其次,北沿江高铁立项伊始铁总即支持滁州并站思路,但不知出于何种原因首次公示时变成合肥-全椒-南京北走向,这对于滁州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滁州作为皖东区域经济文化中心、安徽16地市之一,始终无法拥有直达省会的快速铁路通道(无论是普铁或高铁),这在社会心理上无形造成合肥与滁州的离心,幸而经过滁州市委争取,终获国铁集团支持(这里补充一下,滁州力争北沿江高铁并站并不影响原站点全椒的发展,全椒来安作为滁州最近下辖县镇,城市规划早就明确一体化,撤县设区是必然,这对全椒经济有利无害);再次,滁宁的合作发展模式其实本质上只是趋利相合的利益发展思路,并非是所谓的无底线的盲目跟随。

综合来看,滁州的经济发展动力在未来一定时间内是存在的,因而安徽发展前排的位置基本稳定。眼下重要的并不是追求赶超芜湖(因为《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中芜湖滁州定位不同,并不存在本质的竞争关系),而是应当将注意力放在产业承接和升级完善上,注重与南京都市圈的经济耦合,完善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城市常住人口,适度扩大城市建设规模,加快发展城市经济,扶持建设一批本土知名品牌,扩大城市影响力和知名度,在对外经济、金融、保险、旅游、基建等方面持续下力。

最后,在鄙人看来,所谓城市经济体量排名等各类数据固然重要,但是在评价、研究、分析的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其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尊重客观事实,要看见数据背后的真相,很多时候数据排名并不能真正体现其发展状况,还需广大读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

最后的最后,祝福安徽各兄弟城市携手共进,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趋势,找准自身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共同迎接安徽翻天覆地新时代。

Tags:模式 / 安徽 / 未来 / 发展 / 城市 / 觉得 / 地区 / 

保护生物多样性论文(写关于‘贵州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及发展’的 科研课题立项申请书(“科技立项”具体指的是什么) 钢管桩施工工艺(钢板桩和型钢桩钢板桩的施工方法) 扬尘治理专项施工方案(农机扬尘治理方案) 石油化工储运系统罐区设计规范(储罐的液位标准规范) 护理病例讨论记录范文(护理病例的书写格式有哪三种) 了不起的中国人ppt(成绩好有什么了不起的吗) 泰州社保网上办事大厅(泰州海陵区城西社保中心作息时间) 商务礼仪培训ppt(办公室中应该注意哪些基本礼仪) 课题研究报告模板(研究成果报告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