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大学之道原文(如何理解《大学》中的大学之道)
2022-09-14 00:26新闻
简介 “大学之道”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它非常清楚回答了儒家教育“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大学之道”是儒家教育希望每个儒者应该具备的人生终极理想之道。 我...
“大学之道”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它非常清楚回答了儒家教育“为什么”、“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大学之道”是儒家教育希望每个儒者应该具备的人生终极理想之道。
我们耳熟能详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古代儒家终身追求的理想人格,出自“四书”第一部《大学》,这句话的完整的表述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上明德,亲民,至善,学界称其为“三纲领,八条目”。“三纲领,八条目”是儒家“大学之道”的核心所在,儒家教育都是围绕这一核心展开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至善”。它讲的是儒家学者的终极理想,儒家认为“大人”的学习根本目的有三点:一是要彰显自身善良而又光明的品德;二是要有为民着想,关心社会的心,身体力行与人亲近;三是要将事物做到尽善尽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儒家追求的理想世界是大同世界,那里人人善良,亲密无间,和谐相处,要实现大同,就要明德,亲民,至善,“三钢领”是儒家教育希望每一个儒者应该具备的人生终极理想目标。
明确了人生的目标,接下来就要知道应该做什么,才能达到人生的理想目标。《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者学习的八个阶梯,也是理想人生追求的八个阶段。
“格物”就是明辨事物,穷尽事物至理,要打破沙锅问到底。
“致知”就是在明辨事物中求得真知,实践出真知。
“诚意”就是要在追求知识的过程中,意念真诚,修身养性,严格要求自己,不自欺,不欺人,“不诚无物”,学习也一样。
“正心”就是要祛除各种不安情绪,不被物欲所诱惑,心无旁骛,言行一致,无所偏倚,静心心正。
“修身”就是修身养性,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到言行端正,品德深厚,至于尽善尽美。
“齐家”就是要治理好自己的家庭,要注重家教、家规、家训、家风教育,只有教育好自己的子弟,才能教化、感化他人。
“治国”就是要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治理国家,以至善之道教化国民,使国民不断改过自新。
“平天下”就是要天下太平,为政以仁,天下为公,社会和谐。
明确了学习的八个阶段,接着《大学》又明晰了学习进阶的顺序。“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如果说“三纲领”解决的是儒家教育的“为什么”的问题,“八条目”解决的是儒家教育的“做什么”的问题,那么接下来我想和大家分享的“六步骤”解决的则是儒家教育“怎么做”的问题。
所谓的“六步骤”是指“止”、“定”、“静”、“安”、“虑”、“得”六个步骤,即“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就是首先要知道和明确学习的目标、人生的方向和评判事物的标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要有目的和标准。
“有定”就是把学习的目的、人生的方向,事物的标准明确了,志向就定了,理想定了,事业才能成功。
“能静”就是心志定了,人生有了追求,有了使命感,就会心无旁骛,心平气和,心远离浮躁,归于宁静。宁静方能致远。
“能安”就是要随遇而安,心有归属,人生“心安是归处”,不为物欲所动,心既正又静。
“能虑”就是朱子所说的“处事精详”,精于心,践于行,三思而后行,考虑周详,以避免做事的失误或失败。
“有得”就是能达到当初所设定的目的和标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大学》作为四书的第一部书,是儒家弟子的“入德之门”,儒家学说把“德育”放在首位,学以致用,从孔子,孟子,曾子、韩愈,张载,以至后来的朱子,都把教育应该为国服务,为社会服务看得很重,读书为官,做官为民,以民为本视为“大德”,看得出来,“大学之道”的形成和发展,是历代儒家集体智慧的结晶。孙中山先生称其为中国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之所以称其为“系统”,是因为“大学之道”不仅涵盖了儒家教育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告诉了人们达到“三观”的方法论。懂得了“大学之道”,就拥有了一把打开儒家学说大门的金钥匙,就能登上儒学大雅之堂,领略儒家经典所蕴藏的全部魅力了。
弘扬传统文化,相互学习交流!